• 区域
  • 类型
  • 均价
  • 关键字
  • 类型
  • 区域
  • 户型
  •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 :房产 > 国内新闻 正文

婚房的演变折射经济发展、社会观念的巨变

2012-09-13 08:43:37   来源:蓝色快报   []
解放前的婚房
80年代的婚房
现代的婚房

  专刊记者牛群茗

  以前,中国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多,建个房子就可以作为结婚的婚房。后来,工业化,大批的农民进城打工变成工人,各大国营工厂、企业负责给结婚的职工福利分房。现在,买一套商品房成为结婚的必要条件。从解放初期到80、90年代婚房演变,谁也说不清楚这个转变在什么时候悄悄完成的,但明显的是,这与商品房的逐步兴起,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是息息相关的。

  解放前婚房就是小泥墙屋

  物资缺乏年底泥墙屋成婚房,所谓婚房就是一间六七平方米大的墙屋子,光线昏暗。那时,房屋下边这些砖块,也都是攒了很多钱建的。新婚大床也不过是两块木板、两张凳子,婚宴也是简单的请几个亲朋戚友吃一顿便饭。记者采访市民刘大娘了解到,那时生活物资都很贫乏,家里结婚只仅有几件家具,没有像现在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但是结婚对一个女人来说是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虽然条件很简陋,但还是满心欢喜。

  80年代贴个“喜”字就成了婚房

  80年代初结婚的夫妇,他们的婚房其实也只是祖辈居所里的一间房,换一张新的双人床,一个枕头换成一对枕头,门上贴上大红“囍”字就是一间婚房了。

  “那是我们的婚房真的只是一间房,不像现在的独立套房,我的婚房还是我从小跟几个兄弟一直挤着住的房间,结婚前做了一些修饰,房门跟房内再贴上几个简洁式样的“囍”字。”家住芝罘区的唐先生回忆道。以前从来没有在婚房上挑三拣四一说,因为大家都没有自己的房子,还都是跟随父母过日子,女方包括自己丈母娘在婚房上也不会提出什么要求。

  90年代初期在出租屋安置新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买一套新房子结婚还不是一件常见的事情,即便在烟台这种开放的港口城市,大多数人的婚房也只是一件重新粉刷过的旧房子。一间只有三十平米的小单间,位于一栋年代已久远的筒子楼内,厨房在过道上,卫生间和浴室则是整层楼公用的。小单间里的墙壁上满是蜘蛛丝,墙角甚至长满了苔藓,房间里的床、桌椅等家具更是破旧不堪。

  “但是婚还是结了,而且现在还是很幸福。我们现在有自己的房子,家里大到一砖一瓦,小到一花一木都是我和老公结婚几十年来靠自己赚来的。”其实幸福可以很简单,知足常乐。

  观念转变“婚房”要满足多重需求

  “最近正忙着陪儿子看房,第一次购买时就要多为以后考虑,90平方米~120平方米的大小比较适宜,总价也能够在预算范围之内。”家住福山区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在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像李先生这种观点还是有不少市民赞同的。以前购买新房,多数只考虑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现在年轻人买房,要考虑给将来的孩子留下充裕的空间。也有购房者还给父母留一间房。“我儿子买房就买了三室的,将来双方父母也方便去探望。”王先生说,当然交通便利、生活配套、健全地段也同样被关注。

  不管对婚房的观念如何变化,对婚房的要求如何,不变的是,婚房仍为港城楼市成交主力。身边的同事84年出生,眼看着到了结婚的岁数,爹妈催着抱孙子。可这结婚怎么着也得先有个家啊!于是,这位仁兄的漫漫找房路就此开始了。买房第一标准:房子要有升值空间,区域要有发展潜力。房子小点不要紧,但一定要具有高品质、高升值潜力。绿化、交通以及周边配套也要好才行。从决定买房开始,我们看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楼盘,不是我不满意,就是女友不喜欢,再不就是离市区太远、交通不方便,最离谱的就是附近要有好的学校,也被列入选房的硬性标准。

责任编辑:张现强
相关新闻
  • 推荐:
  • 网上民声网上民声
  • 网上问法网上问法
  • 爱心无限爱心无限
  • 分享到:
  • 分享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新浪微博

资讯排行24小时本周
房产频道意见反馈留言 欢迎批评指正 联系电话:6785667 责任编辑:王雪政 尹伟华 刘雪平
网站简介 |  标识说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胶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