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学小名士 >> 国学小课堂

【国学小课堂】第1课:国学启蒙

2017-07-13 04:35:00来源:胶东在线

  相关链接:

  烟台“国学小课堂”开课了

  点击进入专题:国学小课堂

开宗明义

  通常来讲,我们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就是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原典文献,所有传统学术内容都可以纳入到国学的范畴之下,概括来说就是经、史、子、集(清代官修丛书《四库全书》在分类时,便以“经”“史”“子”“集”划分部类)。

  经部是特指儒家经典,我们所熟悉的“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就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与典范。除此之外,一切以儒家思想作为主导,围绕这一主导展开论述的所有文献都可视为经部文献。

  史部,就是指历朝历代的史书典籍,“二十五史”就是史部文献的代表。只不过史部文献的内容要更为宽广,“二十五史”属于官修史书,是后一个朝代对前朝历史的总结,比如《史记》是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史官时利用皇家图书馆所藏的书籍为基础资料,再加上亲自到一些历史遗迹去走访调研以及对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巡防记录后写出的史书,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所谓“通”就是指的时间跨度上“上迄轩辕,下至当代。”举凡夏商周三代历史事件,春秋战国秦汉风云,都在司马迁的笔下得到呈现。这种对前朝事件进行总结的官修史书,总体而言是较为客观和可信的。另外,地方性的府志、县志也属于史书一类。与官修史书形成对比的,便是私人著述的史书,这类作品的可信度较差,所谓“稗官野史”就是对这类文献的概括。

  子部,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子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阴阳、儒、墨、道、法、名等诸家皆有代表人物与学说,道家经典以《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为代表,而墨家经典是《墨子》,法家代表文献是《韩非子》,它们皆为先秦时期诸子之学的重要典籍。需要指出的是,在先秦时期,儒家只是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地位并不像后世这样显赫。汉武帝时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方针,被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哲学。自此以后,儒家大兴而百家没落。不过,没落并不意味着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道家学说始终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并有“儒道互补”之说。同样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中土士人的创新与改造(其代表为禅宗),佛家思想也在中国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至唐代,有“三教合一”之说,可见儒释道本来相通,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集部,顾名思义,是指代传统文献的“集合”。这又可分为总集与别集。总集是指多人作品的集合,比如我国历史上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便是《诗经》,与之相类似的《楚辞》也是一部总集。而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便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写的《文选》,《文选》将梁以前的诸多文学作品进行了一次梳理,收录了其中最为优秀的内容。除却总集,便是别集,总集是多位作者作品的集合,别集便是一位作者的个人专集。比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便是一部别集,白居易的《白居易集》也是别集。集部文献,较为侧重文学性的内容,但不限于文学。

  经史子集,是对国学的概括,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对国学当中儒家文化的部分进行一次介绍与梳理。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的言论事迹被其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为《论语》,对此我们将会用十二期的时间带领大家一起接近《论语》,感受《论语》,以《论语》为立足点,涵盖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辐射国学的诸多方面。在文章写作风格上,会用一种干净简洁的文风,深入浅出的文字风格,融贯古今、勾连当下的创作视角,以此增强与每一位读者的互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能为您走进国学殿堂提供一条舒适的小径。(本期内容由爱华国学馆老师 倪晓明提供)

  启蒙阶段应学习的国学书籍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