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学小名士 >> 国学小课堂

【国学小课堂】第8课:忠 君子所应具备的重要修养

2017-10-27 09:05:00来源:胶东在线

  相关链接:

  烟台“国学小课堂”开课了

  点击进入专题:国学小课堂

  忠,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指臣子对君上所应有的忠贞敬畏态度。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正常状态。《论语》中多次提到“忠”,它也作为一种品质,成为有道君子所应具备的重要修养。

  《学而》篇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自己每天都要经常反省自己,为上级领导做事情有没有尽心竭力呢?与朋友结交有没有信实无欺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温习呢?在这里,忠是指对君上交代的任务不折不扣的执行,尽心尽力的完成。

  《公冶长》篇记载,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令尹子文三仕三已,也就是说多次任职,又屡次被免,但他始终不喜不悲,淡然处之。不仅如此,当他每次离职还乡之前,一定与继任官员做好交接工作,这在孔子看来,虽然不能说是“仁”,但一定可以称得上“忠”。令尹子文的任劳任怨,不为一己之私而或喜或悲,可以称得上忠臣的典型。后世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言,也是这种忠臣精神的延续。

  《雍也》篇记载,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子游做了武城的行政长官,孔子问他有没有在此地得到有道君子。子游回答,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人做事堂堂正正,坦坦荡荡,从不投机取巧,从不走小路。他如果不是因为政务公事,从不曾到我屋子里来。澹台灭明公私分明,绝对不会因为私人事务去上级家里登门拜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世许多为官不洁者,不致力于政务的完善,本职工作的开展,一门心思钻营取巧,放着通衢大道,人间正道不走,光去抄近路,走小道,最终锒铛入狱,自食其果。澹台灭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值得每一位官员效法。

  《子路》篇记载,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这则材料,是鲁定公与孔子关于政治兴衰的讨论,实际上也涉及了“忠”这个问题。先看兴邦部分,“为君难,为臣不易。”君主是万民的领袖,是将民众福祉挑于一肩的第一责任人,是为民众服务的当仁不让者,因此,纷繁的政治事务,便是对每位君主执政的考验。相应的,作为臣子应当忠于君上。忠,便意味着竭尽心力的去做好本职工作,假如君上有过错偏差,也要敢于犯言直谏,这叫忠。再看丧邦部分,“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做君主没什么好开心的,但唯一的快乐就是说一不二。假如臣下对君上唯唯诺诺,大搞一言堂,那么不论说没有忠臣的存在,这个政权离颠覆也不远了。

  专制社会的“忠”,特指臣子对皇帝一人的忠诚,新时代的忠贞便意味着尽心于公事,将一己之私高高挂起,将满腔热血尽数交给国家与人民。